|
2015年5月9日,由北京土木建筑學會建筑設計委員會主辦的“古都風貌保護與舊城改造”學術沙龍在北京東景緣正式啟動。沙龍聚焦各行業人士觀點,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多元化的視角,從不同角度談論“古都保護與舊城改造”現狀,探討發展方向,尋覓發展之路。
“在古都保護與舊城改造這一問題上,我個人感覺應該更多地尊重城市或者古鎮發生、發展的過程,而不要簡單地以建筑師角色對城市或者古鎮進行新的干擾。”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教授級高級建筑師朱小地在日前舉辦的“古都風貌保護與舊城改造”學術沙龍會議上如是說。
2015年5月9日,由北京土木建筑學會建筑設計委員會、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師分會、北京悉溪環宇建筑咨詢服務有限公司主辦的“古都風貌保護與舊城改造”學術沙龍在北京東景緣正式啟動。
北京土木建筑學會建筑設計委員會舉辦的此次沙龍活動,不同于以前的沙龍活動,它旨在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多元化的視角,聚焦各行業人士觀點,從不同角度談論“古都保護與舊城改造”現狀,探討發展方向,尋覓發展之路。
本次學術沙龍聚集了建筑、規劃專家,學者,保護技術專家以及媒體從業者等30余人,沙龍分別由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勘察設計大師胡越、器空間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師、中國建筑設計院副總建筑師曹曉昕主持。
建筑師的實踐與感想
在“建筑師的實踐與感想”這一主題下,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教授級高級建筑師朱小地,TAO跡· 建筑事務所創辦人主持建筑師華黎,APEC主會場漢唐飛揚主設計人、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一院方案創作室主任劉方磊和中國建筑設計院本土設計研究中心關飛分別就自己研究成功或正在研究的項目分享經驗與想法。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教授級高級建筑師朱小地
朱小地主要分享了在長辛店鎮前門東區兩個片區設計過程中的感想。他提出走“文化整體保護”之路,更多的尊重城市或者古鎮發生、發展的過程,尊重原住民,把原住民的生活和古鎮古城生活聯系起來,在此基礎上,引入一些新的居民、新的業態,能夠跟他有效的混合,促進文化進一步發展。朱小地認為,“舊城改造”不能簡單的理解為把原有的古建筑重新包裝,最重要是的是當地文化的傳承。

TAO跡· 建筑事務所創辦人主持建筑師華黎
華黎分享了其在白塔寺歷史保護區小院的設計。華黎團隊在白塔寺歷史保護區設計了名為“四分院”的房屋。“四分院”不同于“四合院”,四合院以院子為中心,是向心性的,對應家庭式的生活方式,“四分院”的定位住戶則是金融街的白領和年輕人,需要更多的生活私密性,“四分院”即中間是共享空間,四邊是獨立居住的四個單元,保證了住戶既有共享空間,又有獨立空間。
APEC主會場漢唐飛揚主設計人、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一院方案創作室主任劉方磊
劉方磊建議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可以把商業化和原住民文化相結合,走旅游之路。在改造過程中,要加入手工業的情節和人文色彩,才能進行更好的傳承。

中國建筑設計院本土設計研究中心關飛
關飛在演講中,主要介紹了他所在團隊做過的三個項目。從城市建設到縣城建設再到鄉鎮建設,針對不同的地域建設選擇的方案自然有所差別,因地制宜尋找最適合當地的方案。他具體介紹了在北京昆玉河鈴瓏塔項目、四川三臺縣項目、甘肅玉樹項目的建設過程,從前期的規劃設計到現場施工的問題及解決措施等。關飛指出,無論是從城市逃離到縣城,還是再逃離到鄉村,他們的都市情結并沒有變,本土設計研究中心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保留城市原有肌理,對城市進行有機改造,使城市不舍棄古韻,又能進行現代化建設。
古建筑保護與舊城改造的現狀與思考

專家對古建保護與舊城改造的現狀與思考進行探討(從左至右依次是:蘇童、馮斐菲、呂舟)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紫禁城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史學分會理事,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主席呂舟,北京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設計所所長馮斐菲,中國建筑設計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蘇童分別就古建筑保護與舊城改造的現狀做了分析,并對今后的發展提出建議與思考。
呂舟指出在改造之前首先要明確在北京城要保護的是什么,保護的目標清晰了才能考慮保護的措施及實施的可能性。同時他指出,城市是活的,是需要每天正常運行的,自然不同于保護文物的方式。他建議在城市的保護過程中,把舊文化與新文化相結合,共同發展。
馮斐菲強調街區和文物是不一樣的,街區保護必須有現代生活方式的納入,需要考慮人在里面的生活。
蘇童以近幾年設研院的嘗試,總結了幾個想法。首先,他認為街區歷史不能止于民國;其次,保護要有整體策略、方法和體系,深入到末端,進行最后的落地施工項目建設。最后,他希望街區保護不只是一種聲音,而是需要全民參與的事情。 技術保護專題

專家發表關于技術保護的講話(從左至右依次是:張寶貴、劉航、侯建設)
上海市建筑學會歷史建筑保護委員會委員、中國歷史建筑保護網技術總監侯建設,寶貴造石藝創始人張寶貴,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博士、研究中心主任劉航,三位專家從技術保護的角度探討古都保護與舊城改造的解決措施。
侯建設主要做上***灘的保護建筑,在這次沙龍會議上,他以東風飯店、和平飯店的改造為例,具體介紹了改造過程中的保護修復技術等細節問題,探討如何從技術層面進行歷史建筑修繕和古都風貌保護。
劉航先生從抗震的視角,為古建保護推薦了新型抗震加固技術。他提到4月27日尼泊爾地震中損毀了14座古建,2008年的汶川地震也損毀了169處國家級文物250處省級文物,探討在自然災害面前如何進行古建的保護是很必要的,他以國內外的一些經典項目為例,闡述了隔震加固技術在歷史建筑保護中的作用。
張寶貴先生在沙龍中分享了兩個傳統建筑保護的小故事,分析如何利用材料技術來實現傳統建筑的傳承與保護。 背景介紹:
北京土木建筑學會是集建筑設計、市政、小區、規劃、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和土木工程等工程學科于一體的學術性民間團體。此次“古都保護與舊城改造”學術沙龍是北京土木建筑學會建筑分會首次舉辦的沙龍活動。
學會堅守以開放性的視角對建筑行業進行深入研究的初衷,在本次活動上,邀請了行業內著名的建筑師、古建和文化遺產的專家、媒體記者和學者匯聚一堂,分別從專業與非專業的角度對古都保護與舊城改造這一話題進行全方位、全角度的分析與探索。在現場,專門為在場人士提供自由討論交流的時間,對“古都保護與舊城改造”這一話題進行深入探討與溝通。
這次沙龍只是開始,在今后的時間里,學會還將繼續舉辦各種議題的沙龍活動,繼續以開發性的姿態邀請各行各業專家或者普通大眾參與其中,爭取將“建筑”一詞發展為人們日常所關注的話題,讓“建筑”進入普羅大眾眼中,最終使“建筑”成為全民參與的行業。
場地東景緣介紹:
東景緣由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寺廟改建而來,單從外形看它甚至有些過于質樸,朱紅色在這里已經是最艷麗的色彩,而大多數墻體上的油彩因風雨洗刷早已黯然失色,木材上的裂紋和蟲洞似乎告訴人們這個建筑群的年代久遠。

東景緣酒店創始人(左:林凡,右:Juan Van Wassenhove)
酒店的創始人林凡和Juan Van Wassenhove在沙龍上介紹了他們進行改建的初衷以及改建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及解決措施。在改建寺廟時,東景緣團隊一共用了5年時間,他們非常小心地比對和挑選修復方式,盡量做到修舊如舊。從舊建筑里挑選能使用的材料,再尋找到最接近舊材料的新材料,按建筑原貌一比一重建。
曾經智珠寺的大殿,現在是禮堂(Main Hall)可以舉辦各類時尚活動;東面廡房改造成畫廊;西面廡房,改造成酒店客房。在室內裝飾上,酒店采用了古今藝術的混搭:國營招待所的綠色皮革沙發配上五六十年代的軍用椅,還有大殿前的紅色喇嘛雕塑,前衛又摩登。值得一提的是,東景緣的燈光由德國燈光大師英戈·莫利爾和他的團隊一手打造。通過他畫筆般詩意的燈光襯托出了寺廟的玄妙和空靈,勾勒出了寺廟本身的巧奪天工。
第三方感想

建筑圈外人士發表第三方感想(從左至右依次是:劉勇、徐鐵人、張峻、曹曉昕、張翔)
本次沙龍不僅有建筑行業圈內人士從建筑行業的角度解讀古都保護與舊城改造,還邀請了圈外人士,從圈外人的視角探討如何更好地進行古建保護。專欄作家、文化研究者劉勇,專欄作家、人文旅行家徐鐵人,城市推廣專家,旅行行業從業者張峻分別為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從世界聞名的城市改建中獲取信息、吸取經驗,探討中國古建保護與舊城改造的措施。
沙龍最后,劉勇總結道:建筑師是文化工作者,是有職業操守和文化追求的人。希望中國的建筑師吸收中國本土文化的古建方面包括古村落,包括古城鎮建筑學精華,再加上現在的東西,古都風貌和舊城改造會有一些新的亮點出現。
|